道家哲学专栏:太虚、大全、两行、物化、大同
太虚 指广大的太空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已说:“不过乎昆仑,不游乎太虚。”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者。”认为大地飘浮在太空之中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:“太虚寥廓,肇基化元,万物资始,五运终天。”认为太虚是万物的本始。帛书《道原》:“恒无之初,迥同大(太)虚。”唐成玄英却认为:“太虚是深玄之理。”(《庄子·知北游》疏)北宋张载对太虚作了重要的发挥,把它看成是气的一种无形和清虚的状态。认为:“气之聚散于太虚,犹冰凝释于水,知太虚即气,则无无。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“太虚无形,气之本体”,万物和人都是由气变化而成,太虚亦为万物和人的本体,“太虚者天之实也,万物取足于太虚;人亦出于太虚,太虚者心之实也”(《张子语录》)。另外,由于天空清虚无形,天也可称为太虚,“由太虚,有天之名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。此外,张载还把“太虚”称为一种神妙的作用:“太虚为清,清则无碍,无碍故神。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明清之际王夫之注:“气之未聚于太虚,希微而不可见,故清;清则有形有象者皆可入于中,而抑可入于形象之中,不行而至神也”,“其在于人,太虚者,心涵神也”(《张子正蒙注·太和篇》)。北宋程颐认为有形总是气,无形只是理,“亦无太虚,遂指虚曰:皆是理,安得谓之虚?天下无实于理者”(《遗书》卷三)。明王廷相用以指人性之本原:“太虚者,性之本始也。”(《慎言·道体》)王夫之认为,“太虚即气,缊之本体。”(《张子正蒙注·太和篇》),为宇宙的实体。
大全 战国庄子用语。指天地万物的全部真理,即道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微夫子之发吾覆也,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。”唐成玄英疏:“若无老子为发覆盖,则终身不知天地之大全,虚通之妙道也。”
两行 战国庄子用语。指对是与非两方面的变化各任其自然,不辨可否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,是之谓两行。”西晋郭象注:“任天下之是非。”庄子认为,众人皆以其所是,而非其所非,是非没有客观标准。圣人则不去辨别是非,使物我各得其所。
物化 战国庄子用语。指变幻、幻化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庄周梦为蝴蝶,栩栩然蝴蝶也。……俄然觉,则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?蝴蝶之梦为周与?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。此之谓物化。”指事物发展变化。《庄子·则阳》:“日与物化者,一不化者也。”西晋郭象注:“日与物化,故常无我,常无我,故常不化也。”认为能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,便能守一不化。指人死亡。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圣人之生也天行,其死也物化。”
大同 战国庄子学派所主张的忘形骸、忘物我而达到与道同体的精神境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颂论形躯,合乎大同,大同而无己。”
学之道